1、HEPG2人肝癌細胞 該細胞系來自15歲男性白人的組織。形態(tài)為上皮形,模式染色體數(shù)為55,在免疫抑制小鼠中不致瘤。 培養(yǎng)建議: 1、部分細胞傳代后細胞內(nèi)出現(xiàn)黑色小點,細胞間隙內(nèi)出現(xiàn)少量顆粒物或者培養(yǎng)基中浮游著少量死細胞等均為正?,F(xiàn)象,對細胞的增殖及試驗無影響。可以吸去細胞懸液后用PBS進行清洗;如若PBS清洗后未能清除的碎片,可以用胰酶消化細胞重新接種,如果碎片較多,建議用PBS多清洗幾遍。 2、細胞復蘇或傳代后會有少部分的細胞貼壁和部分懸浮的細胞,復蘇兩天后細胞會從貼壁細胞向外開始生長,有時細胞在生長過程中,細胞會在貼壁細胞的上方生長,形成不同的細胞層,這種情況會有發(fā)生;細胞傳代處理后的第二天,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狀態(tài),如死細胞較多且細胞密度較低,需要進行換液操作,也可視情況穩(wěn)定。 3、細胞傳代后細胞有漂浮是正?,F(xiàn)象,培養(yǎng)過程中會逐漸貼壁,若覺得細胞貼壁或生長較緩慢可酌情提高血清含量,總血清含量不要超過20% 4、在細胞復蘇的一周內(nèi),培養(yǎng)瓶中通常會有懸浮的活的細胞團,在換液過程中不要丟棄在這些活的懸浮細胞,可以通過離心回收細胞,重新打回到培養(yǎng)瓶中,分離或者丟棄漂浮的活細胞會使細胞數(shù)量變少,引起細胞的停滯生長或細胞死亡; 5、培養(yǎng)條件的細微變化,尤其是pH和培養(yǎng)基中血清的質(zhì)量,可能會影響細胞的生長狀況; 6、在細胞的生長過程中會有細胞內(nèi)的液泡出現(xiàn),特別在細胞快要融合是會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。 圖1 BC-C-HU-024 2、LX-2人肝星形細胞 該細胞系由發(fā)表該細胞文章的第一作者命名,這個細胞又叫Lieming Xu-2,這是一個永生化的細胞。 培養(yǎng)建議: 1、細胞外的黑色顆粒大部分是細胞碎片,可以吸去細胞懸液后用PBS進行清洗;如若PBS清洗后未能清除的碎片,可以用胰酶消化細胞重新接種,如果碎片較多,建議用PBS多清洗幾遍。 2、注意控制傳代密度,低密度時細胞生長較慢。 3、細胞傳代處理后的第二天,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狀態(tài),如死細胞較多且細胞密度較低,需要進行換液操作,也可視情況穩(wěn)定。 4、細胞生長偏慢,倍增時間為48-96,注意控制傳代密度,推薦傳代比例1:2-1:4。 5、使用本公司BC-CE-005胰酶消化1-2min即可。 圖2 BC-C-HU-055 3、Hsc-T6大鼠肝星形細胞 HSC-T6細胞是一種來源于大鼠的肝星狀細胞系,被廣泛用于研究肝臟生物學、肝纖維化以及相關疾病的機制。該細胞具有與原代肝星狀細胞相似的特性,包括對維生素A代謝的參與。HSC-T6細胞能夠攝取和酯化視黃醇,并且表達所有六種視黃酸核受體(RARalpha, -beta, -gamma和RXRalpha, -beta, -gamma),這表明它們在視黃酸代謝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。 此外,HSC-T6細胞也被用作研究肝纖維化過程中的關鍵細胞模型。例如,TGF-β1處理可以促進HSC-T6細胞的增殖和膠原蛋白分泌,從而加劇肝纖維化的進程。這一點通過觀察到的α-SMA和COLⅠ等膠原蛋白標志物的表達增加得到了證實。 HSC-T6細胞還被用于研究細胞凋亡和自噬等細胞死亡過程。例如,油酸誘導的Sptlc2基因高表達可以促進HSC-T6細胞的凋亡和自噬。這表明HSC-T6細胞可以作為研究細胞凋亡和自噬調(diào)控機制的有效工具。 在藥物篩選和治療策略開發(fā)方面,HSC-T6細胞也顯示出其價值。例如,復方861能夠提高MMP3 mRNA表達水平,可能是其抗肝纖維化作用的一部分。此外,化肝煎含藥血清能顯著抑制HSC-T6的增殖,并對TGF-β1、CTGF及MAPK1 mRNA表達表現(xiàn)顯著抑制作用,這可能與其抗肝纖維化的作用有關。 圖3 BC-C-RA-001 肝癌細胞研究涵蓋了從基礎生物學特性到臨床治療方法的廣泛領域。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肝癌干細胞的來源、表面標志、分選方法及其在肝癌發(fā)生發(fā)展中的作用,同時深入研究免疫治療、腫瘤微環(huán)境、納米技術和腫瘤自噬等新興治療策略的應用前景和機制。此外,了解肝炎與肝癌發(fā)生的分子機制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。